现代化管理的中国制造正在哪些领域做大?
过去20年,在国内领域中国制造的重心逐渐从中上游转向中下游,从工业类制造转向消费类制造。而在全球领域,中国制造也表现出大而全,全球市占率超过50%的中国制造行业有5个,超过20%的有22个。
虽然中国在低端制造的占比已经很低,但全球市占率较高的制造业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,中国在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市占率还不够高。‘做大’不必然代表‘做强’,规模并非是做强的本质,从做大到做强,对中国制造来说既是角色转换,也是时间问题。
从1997年到2017年,中国制造TOP10名单里只有一家企业没有出来过,就是上汽集团。20年前,TOP10里有4家是钢铁石油,5家是汽车家电电脑,1家是白酒。10年前,TOP10里有4家是钢铁金属建材,4家是机械电子电气汽车,2家是白酒。现在,TOP10里有1家是钢铁,5家是家电汽车电子机械,4家是食品白酒医药。中国制造TOP10名单20年间的变化,反映的也是中国制造主导产业的变迁:制造业的重心从中上游转向中下游,从工业类制造转向消费类制造。
过去20年间,有不少中国制造品牌曾经一度风光无限,但最终又消失的无影无踪,比如彩虹和熊猫的电视机,波导和夏新的手机,哈飞和夏利的汽车,方正和紫光的电脑等。回过头看,不少曾经‘做大’的中国制造品牌,主要是依托了中国足够大的市场容量,在国内做到了高市占率,但是这些品牌既没有在全球领域内‘做大’,也没有改变整个产业的成本结构或者参与到技术演进的进程中。尽管过去20年间中国制造的上市公司和知名品牌发生了彻底洗牌,但正是当年这些探路者留下的完备产业链基础(包括高效率的产业工人和工程师),才使得今天的中国制造有可能在全球领域逐步做大和做强。
一、正在全球领域‘做大’的中国制造
我们经常听到“中国是制造大国”的说法,中国制造到底有多大呢?笼统地说,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到全22%。更具体一点,我们将注册地在中国的上市公司和全球上市公司按行业分类排名,中国制造体现的是大而全:首先,全球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都有中国企业参与——就像是奥运会几乎每个项目都有中国运动员参加;其次,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占率确实很高——就像是中国运动员在每个奥运项目里都有冲金的潜力。
仔细数下来,全球市占率超过50%的中国制造有5个,超过20%的中国制造有22个。全球市占率超过50%的中国制造有:中药97%,煤炭84%,家电67%,纺织61%,化肥农药52%。全球市占率在30-50%的中国制造有:铝49%,电气设备44%,基础化工43%,酒43%,钢铁40%,建材40%,建筑机械重卡39%,金属非金属32%,工业机械30%,轮胎橡胶30%。全球市占率在20-30%的中国制造有:电子元件27%,汽车零配件27%,电子设备26%,通信设备21%,纸制品21%,食品21%,摩托车20%。
我们单看中国制造,也会发现几个特点:
1.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需求巨大,与基建地产相关的制造业的全球市占率都在30%以上,比如钢铁、建材、建筑机械、重卡。
2. 中国市占率比较高的制造业,其实都有些技术含量和门槛,但技术密集度不高,属于中低度技术密集型,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。特别低端的比如造鞋8%,纸包装10%这一类的市占率也不高了。
3. 可喜的是,占比在20%-30%之间出现了一些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,但还不够多,比如电子元件,机动车零件和设备,电气设备,电子设备和仪器,通信设备等。
4. 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全球市占率都比较低,比如汽车制造16%,半导体14%,消费电子11%,航空航天7%,电脑硬件6%,医疗设备5%,半导体设备3%。
5. 过去三年(2014-2016)全球市占率提升最快的中国制造主要在电子和通信领域,比如半导体、电子制造、电子元件、消费电子、通信制造及服务配套。
中国上市公司的全球市占率水平反映出中国制造的复杂性,既带有中国改革开放前30年的城市化+工业化+全球化的发展模式痕迹,也出现了创新引领的新经济萌芽。一方面,中国在全球化初期的生产转移并没有带来技术转移,制造业的整体技术密集度不是很高,多数中国制造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。另一方面,中国制造在终端生产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技术能力,并在此基础上具备了自主研发的实力,成为创新迭代的基础。
二、‘中国制造’和‘服务中国’
中国占全球15%的GDP和19%的人口,除了庞大的‘中国制造’以外,‘服务中国’的全球市占率也很高,而且表现出传统服务、传统零售和科技服务、新零售的混合。其中,房地产和基建(建筑工程、港口、公路铁路)的全球市占率超过40%,传统服务比如贸易、零售、教育和新兴服务比如互联网零售、互联网服务、消费贷的全球市占率都在30%以上,金融(银行、保险、投行)的全球市占率也超过了20%。
中国公司全球市占率增速前十的行业,除了烟草之外都是服务业,而且是比较高端的服务业,比如:保险经纪,保健护理,软件,资产管理,人力资源,房地产服务,油服,移动电信。市占率增速排名10-20的行业,除了石油天然气钻井和工业气体,也都是服务,还包括航空货运与物流。
中国独角兽企业的数量仅次于美国,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、电子商务、文化娱乐、生活服务这些领域,在硬件、软件、科技、制造这些领域的独角兽依然稀缺。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、良好的互联网移动通信基础设施、完备的产业链基础,培育出了互联网+服务业的规模红利。然而随着上网人数和网上购物的饱和,互联网+服务业的红利事实上已经到达瓶颈。
理解近50年科技的发展,其实就是在软件-硬件-软件-硬件这个路径上反复突破瓶颈,发展到今天就是互联网-硬件-物联网,未来的突破在互联网+制造,又需要在硬件(5G、物联网、智能制造)突破瓶颈,所以互联网+服务业的升级依然离不开制造的升级和强大。
三、中国制造的进口替代
2017年,中国进口工业品前十是:集成电路,汽车及其零部件,仪器仪表,初级塑料,显示面板,计算机零部件,铜制品,医药品,飞机和航空器,电子元器件。里面除了初级塑料和铜制品这种依赖原料的中低端工业品以外,其他八种工业品都实现了国产化率的提升。中国制造对进口工业品的替代正成为趋势。
我们从进口替代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‘做大’,用“本国消费驱动的本国总产出比全球总产出”测算中国制造各细分行业的进口替代率。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中,进口替代率较高的中国制造包括:制药,电气设备,汽车,运输设备,计算机、电子、光学产品,石油炼焦,化学化工等。细分行业中,进口替代率较高的还包括:光电技术、集成电路、计算机通信、航空航天、汽车零部件、仪器仪表、机电设备、环保机械、塑料橡胶、有机化学等。
我们从出口的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做大,得到的结论也是相似的。过去十年(2006-2016),中国制造净出口额的复合增速排名靠前的行业包括:材料(塑料橡胶、材料技术)、机电设备(电机、音像设备、核电)、光电技术、计算机通信、运输设备、化学化工(无机、有机、化肥)等。
四、从做大到做强
进口替代发生在模仿-跟进-赶超的过程中,表现为市场份额上升-净出口额上升-进口额下降,所以进口替代率的上升和净出口额的上升,都证明了中国制造在一些领域正在做大。然而,一旦中国制造在某个领域成为全球同行中的规模冠军,如何引领创新就成为了新的挑战。‘做大’不必然代表‘做强’,尽管‘做强’一定首先会表现为市场份额的扩大,但规模并非是做强的本质。从做大到做强,关键的问题是:是否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产业链的高附加值阶段发生了替代?是否从价值链的下游迈向中上游?是否掌握了技术能力并能够迭代创新?
一个正例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半导体显示工业,不仅在规模上成长起来,并改变了产业的成本结构,而且主动参与到新技术演进的进程中。而反例是被液晶技术打败的以彩虹为代表的中国彩色显像管工业,虽然一度做到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,但遇到液晶技术的替代时被打得措手不及,究其根本还是过去的中国工业与新技术的演进过程基本绝缘,既不了解显示工业技术的进展,也难理解新技术的影响。
从做大到做强,对中国制造来说既是从跟随者模仿者到领跑者创新者的角色转换,也是一个时间问题。虽然中国在低端制造的占比已经很低,但市占率较高的制造业多数属于中低度技术密集型,处于价值链的中下游,中国在中高度技术密集型制造的市占率还不够高。中国在集成电路、高端机床、高分子化学材料、航空发动机、高端机械元件等领域还存在明显差距,仍有大量仪器仪表非常依赖进口,高端医疗设备和耗材也非常依赖进口,中国的喷气式民航客机ARJ21也仅仅是才完成交付。中国制造从做大到做强崛起,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寻找正在做强的中国制造和其背后的核心资产,是我们未来两期的内容。
来源:天风宏观团队